國際評級機構唱衰中國:中資銀行評級屢獲上調
作者:六豐財務147 11-04 16:15
金融危機以來,標準普爾(下稱“標普”)、穆迪和惠譽等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一直處在風口浪尖,人們指責這些評級機構缺乏前瞻性,反而在危急關頭推波助瀾,加劇了市場風險。在市場紛紛斷言國際評級機構正在“唱衰”中資銀行的當口,故事的另一面是,今年以來,上海銀行、浦發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的信用評級均被上調。
多年來,國際評級機構始終不乏“唱衰”中國之聲。自2008年底天量信貸之后,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宏觀金融走勢愈發審慎,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與銀行業資產質量更是一再敲響警鐘。然而,與此同時,國際評級機構對個別中資銀行信用狀況卻作出積極評價。
6家中資銀行評級上調
11月30日,標普公布了新準則下全球最大37家銀行的復評結果,中資銀行“傲視群雄”,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均從“A-”升至“A”,是僅有的兩家獲得評級上調的銀行,標普同時維持工商銀行評級為“A”。
與此同時,標普共下調了15家歐美銀行評級,涵蓋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集團、高盛、摩根士丹利、巴克萊銀行、匯豐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瑞銀集團等世界頂級金融機構。緊接著,標普對多家澳洲銀行,以及新加坡華僑銀行和香港東亞銀行采取了降級行動。
在隨后的12月6日,標普上調了交通銀行與招商銀行信用評級。標普將交通銀行長期信用評級由“BBB+”上調為“A-”,將招行長期信用評級由“BBB”上調為“BBB+”。
實際上,在11月29日,穆迪已經宣布將浦發銀行長期外幣存款評級從“Ba1”上調至“Baa3”,短期外幣評級從“Non-Prime”上調至“Prime-3”。
而在今年7月,惠譽在對全球金融機構啟用新的“生存力評級”(VR)之后,上調了上海銀行的評級,將該行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IDR)和支持評級底線均從“BB”上調至“BB+”。
政府信用“獨樹一幟”
國際評級機構上調中資銀行評級背后的原因并不復雜,與國際同業相比,中資銀行評級之所以不降反升,主要在于持續向好的政府信用。在歐債危機與美債危機愈演愈烈之時,中國政府以較低的債務水平和強健的財務實力,在全球獨樹一幟,更被部分重債國視為“救世主”。
從標普的新銀行評級準則來看,一個重大調整是加強了銀行業國別風險評估,各國銀行的信用評級建立在所在國的“基準評級”之上。標普相關負責人稱,新準則更多考慮到政府對本國銀行的支持力度,使得銀行和其所在國聯系更為密切。
今年8月,標普宣布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A”調降到“AA+”,評級展望“負面”,這在近百年來尚屬首次。隨著歐債危機形勢的惡化,標普近日更是宣布將歐元區15個國家的信用評級列入觀察名單。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標普本月6日宣布,確認中國長期“AA-”和短期“A-1+”的主權信用評級。標普認為,鑒于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和強勁的財政狀況,其能夠消化潛在的資產負債表損失,且不會對其信用狀況造成傷害。
而穆迪上調浦發銀行評級的原因,也與政府支持休戚相關。穆迪分析師指出:“2010年中國移動收購其20%股份后,政府相關企業在該銀行中的所有權比例提高。”此外,“政府希望將上海建設成為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而浦發銀行在這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支持作用。”
在惠譽的“生存力評級”體系下,“對銀行自身的財務實力的度量更加細致,更清晰地反映了銀行的長期IDR因預期的政府以及/或者機構性股東支持而提高的程度。”這是惠譽上調上海銀行評級的重要原因。
由此,在“一枝獨秀”的政府信用的支撐下,中資銀行評級被上調也就順理成章了。
多年來,國際評級機構始終不乏“唱衰”中國之聲。自2008年底天量信貸之后,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宏觀金融走勢愈發審慎,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與銀行業資產質量更是一再敲響警鐘。然而,與此同時,國際評級機構對個別中資銀行信用狀況卻作出積極評價。
6家中資銀行評級上調
11月30日,標普公布了新準則下全球最大37家銀行的復評結果,中資銀行“傲視群雄”,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均從“A-”升至“A”,是僅有的兩家獲得評級上調的銀行,標普同時維持工商銀行評級為“A”。
與此同時,標普共下調了15家歐美銀行評級,涵蓋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集團、高盛、摩根士丹利、巴克萊銀行、匯豐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瑞銀集團等世界頂級金融機構。緊接著,標普對多家澳洲銀行,以及新加坡華僑銀行和香港東亞銀行采取了降級行動。
在隨后的12月6日,標普上調了交通銀行與招商銀行信用評級。標普將交通銀行長期信用評級由“BBB+”上調為“A-”,將招行長期信用評級由“BBB”上調為“BBB+”。
實際上,在11月29日,穆迪已經宣布將浦發銀行長期外幣存款評級從“Ba1”上調至“Baa3”,短期外幣評級從“Non-Prime”上調至“Prime-3”。
而在今年7月,惠譽在對全球金融機構啟用新的“生存力評級”(VR)之后,上調了上海銀行的評級,將該行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IDR)和支持評級底線均從“BB”上調至“BB+”。
政府信用“獨樹一幟”
國際評級機構上調中資銀行評級背后的原因并不復雜,與國際同業相比,中資銀行評級之所以不降反升,主要在于持續向好的政府信用。在歐債危機與美債危機愈演愈烈之時,中國政府以較低的債務水平和強健的財務實力,在全球獨樹一幟,更被部分重債國視為“救世主”。
從標普的新銀行評級準則來看,一個重大調整是加強了銀行業國別風險評估,各國銀行的信用評級建立在所在國的“基準評級”之上。標普相關負責人稱,新準則更多考慮到政府對本國銀行的支持力度,使得銀行和其所在國聯系更為密切。
今年8月,標普宣布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A”調降到“AA+”,評級展望“負面”,這在近百年來尚屬首次。隨著歐債危機形勢的惡化,標普近日更是宣布將歐元區15個國家的信用評級列入觀察名單。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標普本月6日宣布,確認中國長期“AA-”和短期“A-1+”的主權信用評級。標普認為,鑒于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和強勁的財政狀況,其能夠消化潛在的資產負債表損失,且不會對其信用狀況造成傷害。
而穆迪上調浦發銀行評級的原因,也與政府支持休戚相關。穆迪分析師指出:“2010年中國移動收購其20%股份后,政府相關企業在該銀行中的所有權比例提高。”此外,“政府希望將上海建設成為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而浦發銀行在這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支持作用。”
在惠譽的“生存力評級”體系下,“對銀行自身的財務實力的度量更加細致,更清晰地反映了銀行的長期IDR因預期的政府以及/或者機構性股東支持而提高的程度。”這是惠譽上調上海銀行評級的重要原因。
由此,在“一枝獨秀”的政府信用的支撐下,中資銀行評級被上調也就順理成章了。
分享:
上一篇:電價上調3分火電增收逾千億
下一篇:中國10月減持110億美元日債
瀏覽排行 最新發布
- 01衛生部:研究血液制品 ...2019-11-04
- 02中國人民銀行發放61 ...2019-11-04
- 03民政部擬規定基金會重 ...2019-11-04
- 04應健全保障房建設投融 ...2019-11-04
- 05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月 ...2019-11-04
- 06陶瑞芝:鼓勵央企向上 ...2019-11-04
- 07半月談:把脈2012 ...2019-11-04
- 08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長龐 ...2019-11-04
- 09通用航空業補貼即將落 ...2019-11-04
- 01資產審計之銀行存款收 ...2019-11-04
- 02資產審計之審查現金收 ...2019-11-04
- 03資產增減變動審計2019-11-04
- 04溫家寶元旦到湖南看望 ...2019-11-04
- 05北京今年將試點家具以 ...2019-11-04
- 062012年經濟領域新 ...2019-11-04
- 07北京市屬國企2011 ...2019-11-04
- 08生肖郵票帶動整體郵市 ...2019-11-04
- 09非美貨幣上漲金價高位 ...201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