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我國農業國際貿易格局發生深刻變化
作者:六豐財務247 11-04 16:15
入世十年來,中國糧食實現八連增,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成功打破了十年前“狼來了”的預警。入世十年了,中國農業真的遭遇到了巨大沖擊?如何看待這十年中國農業所發生的重大變化?未來中國農業如何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本報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
記者:入世十年我國農業是否遭遇到巨大沖擊?
李國祥:乍一想,“狼來了”預警者提出的一些后果真的在中國入世十年后出現了:入世十年來,中國由農產品國際貿易順差國變成了逆差國,而且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總體上呈現出不斷擴大的態勢。2004年是中國農產品進口規模超過出口規模的標志性年份。2003年以前,中國農產品基本上是出口規模大于進口規模,農產品國際貿易順差大約在20億美元到60億美元之間。而2004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達到了281.3億美元,當年農產品貿易逆差達到50.4億美元。2005年~2007年,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持續呈現為逆差狀態,但是每年的逆差規模沒有超過50億美元。到了2008年,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規模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逆差增幅更大,當年農產品進口總額達到583.3億美元,逆差規模達到181.1億美元。2010年,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規模繼續呈現出迅速擴大的態勢,當年農產品進口總額達到719.2億美元,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達到230.4億美元。
十年來,中國大豆和棉花已經形成了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格局。相關數據顯示,入世后,中國大豆進口量增長速度驚人。到了2010年,中國進口的大豆達到5480萬噸,是國內大豆產量的3倍多。入世后,中國棉花進口立即結束了每年幾萬噸時代,進入到了每年由幾十萬噸迅速轉變為幾百萬噸的時代。2010年,中國進口的棉花284萬噸,接近國內產量的二分之一。
入世十年來,中國糧油自給率明顯下降。2010年,中國糧食出口金額不足20億美元,在全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中不足5%。但是,中國糧食(包括大豆)進口在中國農產品進口中則具有相對較大的份額。2010年,中國進口谷物及其制品達到27億美元,進口大豆251億美元,二項合計接近280億美元,在當年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中所占比重接近40%。從數量上看,如果把大豆包括在糧食口徑中,2010年,中國糧食凈進口達到5915萬噸,超過了國內糧食總產量的10%,中國糧食供給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已經上升到10%左右。中國食用植物油進口的數量更多,2010年直接進口的食用植物油達到687萬噸,大約是國內規模以上企業加工的植物食用油產量的五分之一。按照糧油不分家的中國傳統,這些都意味著從數量上看中國糧油的自給率已經下降比較明顯。
此外,入世十年來,中國農業關聯產業發展及其農產品市場運行所受到的沖擊也不小。
記者:國際市場上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給中國穩定農產品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中國增加某種農產品進口時往往面臨高價。高價農產品進口到國內,可能帶來輸入型通貨膨脹,給國內穩定價格總水平和宏觀調控帶來困難。如何理性看待中國農業入世十年來所發生的上述變化和所受到的沖擊?
李國祥:應理性看待上述變化,因為這關系到未來中國農業發展及其政策選擇。首先,入世以來,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規模總體上呈現出加速擴大的態勢,農產品進口規模和逆差擴大的同時,中國具有優勢的園藝產品和水海產品出口增長迅速。如果比較中國具有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和部分農產品進口狀況,呈現出一定的大進大出格局,說明中國農業在參與國際分工中總體上具有相當大的合理性。中國雖然進口了大量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但是同時也出口了大量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
其次,中國農產品進口規模及其逆差擴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需求增長,而國內生產能力受到農業資源稟賦不足的制約,特別是糧食出現了國內產需缺口不斷擴大的態勢。從需求角度看,人口增長、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會引起糧食消耗總量呈剛性增長。中國為什么會出現糧食產需缺口不斷擴大的趨勢呢?從供給角度來看,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糧食生產自然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目前,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8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約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對糧油和動物源性消費需求的增長,中國的糧油爭地矛盾將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要滿足居民的糧食及其他農產品需求的增長,最終必然依賴進口。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進口糧食實際上是在彌補我們國家土地與淡水資源日趨短缺的問題。#p#分頁標題#e#
記者:從現在起到今后的若干年,中國農業發展將面臨更加復雜而嚴峻的國際農業市場環境。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今后將如何從全球視野的戰略高度建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機制呢?
李國祥:判斷一個國家的農業在對外開放后是否受到沖擊,主要不是看這個國家農產品進口數量的變化,而應重點看國內生產是否萎縮。總體上說,入世以來,國內多數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保持提高態勢。特別是糧食播種面積總體上不斷增加,2011年已經是中國糧食第8個連續增產年。中國糧食連續8年增產后,庫存充足,在托市收購政策作用下糧價穩中有升,糧食安全形勢基本符合政府預期目標。長期而言,糧食安全未來仍將是中國農業常抓不懈的命題,保障食物安全的核心問題,關鍵是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穩步提高開放水平。
記者:入世十年我國農業是否遭遇到巨大沖擊?
李國祥:乍一想,“狼來了”預警者提出的一些后果真的在中國入世十年后出現了:入世十年來,中國由農產品國際貿易順差國變成了逆差國,而且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總體上呈現出不斷擴大的態勢。2004年是中國農產品進口規模超過出口規模的標志性年份。2003年以前,中國農產品基本上是出口規模大于進口規模,農產品國際貿易順差大約在20億美元到60億美元之間。而2004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達到了281.3億美元,當年農產品貿易逆差達到50.4億美元。2005年~2007年,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持續呈現為逆差狀態,但是每年的逆差規模沒有超過50億美元。到了2008年,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規模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逆差增幅更大,當年農產品進口總額達到583.3億美元,逆差規模達到181.1億美元。2010年,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規模繼續呈現出迅速擴大的態勢,當年農產品進口總額達到719.2億美元,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達到230.4億美元。
十年來,中國大豆和棉花已經形成了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格局。相關數據顯示,入世后,中國大豆進口量增長速度驚人。到了2010年,中國進口的大豆達到5480萬噸,是國內大豆產量的3倍多。入世后,中國棉花進口立即結束了每年幾萬噸時代,進入到了每年由幾十萬噸迅速轉變為幾百萬噸的時代。2010年,中國進口的棉花284萬噸,接近國內產量的二分之一。
入世十年來,中國糧油自給率明顯下降。2010年,中國糧食出口金額不足20億美元,在全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中不足5%。但是,中國糧食(包括大豆)進口在中國農產品進口中則具有相對較大的份額。2010年,中國進口谷物及其制品達到27億美元,進口大豆251億美元,二項合計接近280億美元,在當年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中所占比重接近40%。從數量上看,如果把大豆包括在糧食口徑中,2010年,中國糧食凈進口達到5915萬噸,超過了國內糧食總產量的10%,中國糧食供給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已經上升到10%左右。中國食用植物油進口的數量更多,2010年直接進口的食用植物油達到687萬噸,大約是國內規模以上企業加工的植物食用油產量的五分之一。按照糧油不分家的中國傳統,這些都意味著從數量上看中國糧油的自給率已經下降比較明顯。
此外,入世十年來,中國農業關聯產業發展及其農產品市場運行所受到的沖擊也不小。
記者:國際市場上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給中國穩定農產品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中國增加某種農產品進口時往往面臨高價。高價農產品進口到國內,可能帶來輸入型通貨膨脹,給國內穩定價格總水平和宏觀調控帶來困難。如何理性看待中國農業入世十年來所發生的上述變化和所受到的沖擊?
李國祥:應理性看待上述變化,因為這關系到未來中國農業發展及其政策選擇。首先,入世以來,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規模總體上呈現出加速擴大的態勢,農產品進口規模和逆差擴大的同時,中國具有優勢的園藝產品和水海產品出口增長迅速。如果比較中國具有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和部分農產品進口狀況,呈現出一定的大進大出格局,說明中國農業在參與國際分工中總體上具有相當大的合理性。中國雖然進口了大量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但是同時也出口了大量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
其次,中國農產品進口規模及其逆差擴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需求增長,而國內生產能力受到農業資源稟賦不足的制約,特別是糧食出現了國內產需缺口不斷擴大的態勢。從需求角度看,人口增長、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會引起糧食消耗總量呈剛性增長。中國為什么會出現糧食產需缺口不斷擴大的趨勢呢?從供給角度來看,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糧食生產自然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目前,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8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約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對糧油和動物源性消費需求的增長,中國的糧油爭地矛盾將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要滿足居民的糧食及其他農產品需求的增長,最終必然依賴進口。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進口糧食實際上是在彌補我們國家土地與淡水資源日趨短缺的問題。#p#分頁標題#e#
記者:從現在起到今后的若干年,中國農業發展將面臨更加復雜而嚴峻的國際農業市場環境。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今后將如何從全球視野的戰略高度建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機制呢?
李國祥:判斷一個國家的農業在對外開放后是否受到沖擊,主要不是看這個國家農產品進口數量的變化,而應重點看國內生產是否萎縮。總體上說,入世以來,國內多數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保持提高態勢。特別是糧食播種面積總體上不斷增加,2011年已經是中國糧食第8個連續增產年。中國糧食連續8年增產后,庫存充足,在托市收購政策作用下糧價穩中有升,糧食安全形勢基本符合政府預期目標。長期而言,糧食安全未來仍將是中國農業常抓不懈的命題,保障食物安全的核心問題,關鍵是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穩步提高開放水平。
分享:
上一篇:中國迫切需要經濟高質量平穩增長
下一篇:被掩蓋的中美金融失衡
瀏覽排行 最新發布
- 01衛生部:研究血液制品 ...2019-11-04
- 02中國人民銀行發放61 ...2019-11-04
- 03民政部擬規定基金會重 ...2019-11-04
- 04應健全保障房建設投融 ...2019-11-04
- 05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月 ...2019-11-04
- 06陶瑞芝:鼓勵央企向上 ...2019-11-04
- 07半月談:把脈2012 ...2019-11-04
- 08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長龐 ...2019-11-04
- 09通用航空業補貼即將落 ...2019-11-04
- 01資產審計之銀行存款收 ...2019-11-04
- 02資產審計之審查現金收 ...2019-11-04
- 03資產增減變動審計2019-11-04
- 04溫家寶元旦到湖南看望 ...2019-11-04
- 05北京今年將試點家具以 ...2019-11-04
- 062012年經濟領域新 ...2019-11-04
- 07北京市屬國企2011 ...2019-11-04
- 08生肖郵票帶動整體郵市 ...2019-11-04
- 09非美貨幣上漲金價高位 ...2019-11-04